焦點人物:用正面力量回饋社會的社會企業品牌 - 明佳麗創辦人戴明勳
『明佳麗』,一個在台灣美髮行業耳熟能詳的專業髮品,1995 年成立至今帶動無數市場話題,包括最為人知的『髮妝燙』、『燙型不燙捲』等業績銷售關鍵句,都讓『明佳麗』的市場地位屹立不搖,也創造出許多明星級的設計師,讓台灣美髮市場更多了許多『網紅經濟』效應。
創立明佳麗的契機
成立於 1995 的明佳麗,其實草創背景是因為早期有登山用品或是一些傳直銷,累積不少人脈,因朋友介紹之下而正式踏入美髮市場。戴總說其實品牌草創初期誰都是很辛苦的,一路走來其實不如外界看得如此風光順遂,所以每天工作超過 12 小時、假日上班或是持續加班都是家常便飯,因為當下賺的錢是應付下個月的開銷,也沒有時間讓自己的腳步停下來,所以只能用盡全力去拼一個未來的可能性。戴總說:『其實經營事業是不可能沒有困難的, 每兩三年多少都會發生一些變數,早些年遇到兩次重大車禍也是我事業的低潮期,常常可能覺得好像就只能這樣了,但只能保持正面積極樂觀,一切都會船到橋頭自然直』。
第一個一塊錢才是一塊錢
戴總說他加入美髮業這麼多年,其實在他 38 歲的時候才賺到第一個一塊錢,因為連續三次幫親友作保,累積下來負債多達 500 多萬,所以一路走來才真正地賺到踏實的一塊錢。這一天對戴總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一塊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再加一塊就是兩塊,是你看得到的成長。
其實談到這個經驗,戴總說這件事情發生在二十幾歲、三十出的年紀,老實說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戴總面臨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他當下的念頭就是先跑到花東躲起來,逃避的方式解決,第二個就是好好地溝通,給時間去解決。所以戴總選擇兼兩份差來面對,白天業務晚上就是做工廠的大夜班到凌晨兩點,等於四點回家早上八點再起床,這樣的日子大概持續了五年多把所有債務解決,靠的不是別的,而是堅毅的態度。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何不正面積極解決,也因為這樣的態度跟做事的方式,讓明佳麗在美髮市場上有著令人信任的口碑與品牌形象。也許你會認為戴總用很積極跟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其實戴總說自己沒有這麼有勇氣做很輕易逃避的決定,但因為很坦然地面對,所以心態上會很成熟地去思考這個決定的前因後果,才會解決問題同時也讓自己有了新的開始。
美髮的戰國時期
在美髮品牌百家爭鳴的台灣,一個 23 年的品牌直至今日依舊是話題品牌,關鍵就是小心謹慎但是大膽嘗試。站在腳踏實地經營品牌的戴總而言,任何一個企業經營層面上都必須是用戰戰兢兢的心態去面對,尤其是在 2011 年,明佳麗在品牌策略上做了很大的突破,當時戴總認為在美髮市場要突破重圍,就必須在燙髮染髮上佔有一席之地,當然每個人對於市場定位都很想很全面性地發展,但是現實面就是很有可能『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了』,所以決定以燙髮做為先鋒。燙捲的市場分溫塑跟冷燙,那消費市場、年齡層、造型力都不一樣,以往大家都想做 40~50 歲的年齡層,當然是取決於消費者的潛在能力,反而年輕顧客很少人去注意,也因為這一點明佳麗找到了市場缺口,開始主攻 20~30 歲的燙髮市場,到今天搭上社群網站的行銷,讓『燙型不燙捲』的這一波風潮席捲全台灣甚至全亞洲。
技術+產品=業績
教育這一塊是明佳麗相當重視的環節,二十年來始終將以『教育本位』當作品牌經營理念,也因此教育支出有時候太高之外,也產生了課程不見得有效果的事情發生。但是二十年下來你會發現,教育對設計師來說是很大的技術累積之外,更能幫助設計師透過技術搭配產品行銷產生高業績。但也因為怕因為價格但降低就會產生淪落削價競爭,自然就沒有多餘的資源幫助設計師,所以後期延伸就是專注在怎麼樣讓教育提升,讓設計師收入再提升。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因為知道事業經營不易,所以戴總一直都有一個觀念,就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從學生時代有童軍團的背景,所以服務社會的概念就從那時生根慢慢有了,到現在品牌穩定成長,戴總仍然持續積極在做公益或是服務性質的付出。但是戴總唯一的觀念就是:『有什麼能力就做多少事』,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習慣。當然,每個人做公義的形式不一樣,只要有心做什麼都是可以的。所以這七年來明佳麗幫助了很多團體做義剪,其他像是募款等等都會做。那在當時有一個讓戴總印象很深的活動是,那時楊梅的鄉下醫療資源不足,自然像是復康巴士這樣的醫療基本配備當然也是很缺少,但是戴董想說一個人響應就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千個人就是一千個人的力量,但是實際下去執行才知道困難重重。可是戴總認為只要心存善念,持續八個多月,完成了一百二十多萬的高額募款活動。這件事情也給了戴總很正面的啟示,他認為如果你的出發點是協助他人而不是純粹利己,那麼就一定會發生好事。
美髮市場的『社會企業』
其實社會企業的這個概念源自於英國,主要的概念就是:只要願意為社會奉獻,行有餘力幫助社會慈善,主動關心社會而為社會做些什麼事就是一種社會企業。也因為受之於社會很多,戴董總是會帶著設計師們去為療養教育院生做服務,協助作義剪或是公益募款等等。戴總說其實做公義的過程中感受非常多,你不會覺得是自己付出很多,反而是透過公益讓自己心靈感到很幸福。因為做愛心這件事是需要被帶動的,透過帶動讓很多人完成,那設計師心靈一但滿足產生幸福感,心態上就會比較樂觀,也會讓社會的氛圍健康許多。
技術混亂的美髮市場
由戴總的角度看目前的美髮市場,說直一點可能偏向混亂多一點,各國老師來的次數很頻繁,但是設計師到底要用哪一種工具跟方式才能讓設計師真正學習到技術?尤其現在教學市場也充滿著跟風學習的風氣,只要看到別人做什麼,設計師就一窩蜂做什麼,但是都沒有真正地知道台灣這個市場需要什麼。因為台灣的美髮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若是能夠大家專攻一個技術面的項目,也許可以一起把市場做大,把台灣真正地技術帶出去世界舞台,也許這是在未來很好的一個發展方向。
倫理道德觀的植入
熱衷於公益付出的戴總,對於目前美髮市場的教育面一直有一個想法,他希望在未來美髮的教育課程是可以從『人』開始做起。因為就台灣市場而言,技術絕對不是問題,而是基本的倫理道德觀,有些設計師可能過分強調檯面上的物質享受,卻沒有人指導在行業裡做人處世的道理。戴總說日本不論是什麼市場,都很注重人際關係,他們很深耕教育年輕世代為人處世的觀念。因為不管什麼產業,都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不管沙龍的規模做的有多大,遲早都會面臨『人性』跟『管人』的問題,但只要用『善的心念』去做任何事,都會有一個『善的循環』反映在任何事上面。有尊重的心,就會懂的尊重這個行業,自然也會受人尊重。